【战地日记】“疫”往无前 农科人的南繁脚步
时间:2020-03-05 作者: 来源: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对农民来说:“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而对于中国农科院的南繁试验来说,这“一时”耽误的可能是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的长期努力。加代选育、性状观察、扩繁......每年冬天这里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那么,在疫情冲击的当下,又是如何呢?
种在地里的心头宝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这一天作科所海南试验站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他们总共8名党员要带领海南试验基地和崖城地区的所有70多名作科人共同守好自己的“心头宝”。
“这是我们在海南度过的第17个春节”,临时党支部书记、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研究员和他的夫人智慧研究员每年春节前都到海南下地做谷子套袋、授粉、试验、调查等工作。“以前为了抢农时,至少要雇工5、6个人,特别是套袋、授粉的工作极其繁重,以前可以完成上千个杂交组合,今年只能完成几百个”,刁现民夫妇每天一大早就全副武装进基地,天黑了才回,“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抢时间,减少损失。”
“只要作物还长在地里,我们就与它们同在”,作科所的徐忠轩大汗淋漓、喘着粗气说道。因为玉米虫害严重、地块用水不便,他每次都要走出1公里外的井里打水,然后用水桶挑水兑药,就这样一步步、一桶桶完成了12亩试验田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现在雇不到人,我们就一个顶俩、顶仨。累是累了点,但我是党员。”结束一天的工作,还要步行1小时返回宿舍。在南繁基地,他的身影并不孤单。
一心一意为棉来
棉花所南繁基地承担着全国棉花科研、教学38个团队或课题组的南繁任务。尽管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但农时不等人,棉花所崖城基地棉花吐絮已达70%,大茅基地棉花吐絮达到30%、玉米也是收获在即。棉花所党委提出“复工不忘疫情,疫情不忘复工”的要求,缜密部署南繁复工准备工作,制定了最严谨的复工方案,提前做好防控预案,动员南繁基地全体管理人员参与田间管理和收花等具体工作……
“只有一个人的实验室,以前从未见过”,一名返岗做试验的科研人员激动地说,“科研项目到了紧要关头,终于可以继续进行了,而且一个人的实验室很安静,也不用抢实验仪器了”。棉花所面对疫情做出的灵活安排,每个团队或课题组每天安排1人返岗开展科研试验。
全国先进工作者、生物所的郭三堆老师与棉花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几乎每年春节期间他都会在海南基地工作。棉花从开花到吐絮的这五六十天,是育种的关键时期。
“今年雇不到临时工帮忙,好在还有几个长期工作的师傅,每天收工都比较晚,但是还是忙不过来,没有办法,只能找关键的材料先做,实验不能耽误”,郭老师坦言。已年近70的郭老师,行动灵活,精神矍铄,不辞辛苦每天坚持下地干活,视棉花如孩子宝贝般照看。
“我们一定会按照要求做好防护,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对国家负责”。郭老师动情的说,“我很欣慰可以在这个特殊时期为科研尽一份力,更欣慰的是基地所有工作人员都健康,大家不必为我们担心。”
决胜南繁保科研
“时间不等人,科研千万不能松懈,但南繁疫情防控工作更不能松劲,必须件件落实到人。”南繁育种事关水稻所的根基,水稻所的胡培松所长和领导班子们都很着急,他们为南繁科研和疫情防控的“双管齐下”尽了最大努力。
在陵水南繁基地,水稻所利用43间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严格做好新抵达人员的14天隔离防控,但防控物资不好解决。“现在市场上买不到消毒液和口罩了,外地物资也紧缺,远水救不了近火,我是陵水本地人,我再想想办法”,长驻基地的工作人员王小玉,千方百计采集到部分消毒液和口罩。科研人员周兴鹏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主动当起基地的“抗疫”联络员,保障全员信息一日一报,“医护人员、军人、那么多人在一线‘浴血奋战’,我只是在后方做了一点点后勤保障工作。”
“农时不等人,耽误一时,错过就是一年!”水稻所早稻育种团队责任专家马良勇研究员内心十分焦急,“所里已经为我们南繁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我必须去海南。”马良勇在一番权衡并做好自身防护后,毅然“飞”赴海南。“看,试验田里的稻子都陆续抽穗了,最近这些天正是做杂交的高峰期。今年杂交工作又多了不少,我苦点累点也是应该的。”他一个人顶着两个人的活,每天“一只口罩一顶草帽,一身汗水两腿泥巴”,早出晚归地在试验田里忙着观察材料、记录数据、给水稻剪颖壳、套袋授粉,中午烈日当头,他偶尔也会出现中暑的症状。“说不苦是假的,但育种工作是我的职责,更是我的梦想!”夕阳下,望着一钵钵套袋完成的水稻育种材料,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千里奔波为烟田
疫情来袭,别人都闭门不出,烟草所的张兴伟副研究员却坐不住了。为了保证团队多年的试验顺利进行,他主动请缨奔赴海南。“爸爸,不是说好多陪我们玩几天吗?怎么又要提前走?”张兴伟狠狠心,“再不去,试验就错过关键期了。”他戴上厚厚的口罩,在大年初五毅然返回海南。
张兴伟为自己制定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海南的中午十分炎热,他顶着烈日给3米多高的烟株做杂交,没等修完一株烟花,全身衣服已经湿透了。有一次,脚下踩着的烟框由于高温变形失去支撑,他突然从高处摔了下来,撞伤了眼眶,胳膊也划了一道5厘米长的口子,他擦擦血迹,继续做起杂交。当部门领导得知张兴伟受伤,打来电话慰问时,他却一句受伤和困难都没提,讲的全是研究进展。
望着满田长势喜人的雪茄烟,张兴伟信心满满,作了一首小诗抒发胸臆:
静待疫散花开
一天愁云终将散,还我辽阔万里天。
海浪声声连金鼓,春风阵阵过大关。
疫病俏随残雪去,山花怒放渡劫欢。
假我时日养战马,重整雄姿傲山巅。
(中国农业科学院供稿)
最新信息
- 2020-03-05韩俊会见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
- 2020-03-05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
- 2020-03-05农业农村部与青海省委省政府...
- 2020-03-05农业农村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
- 2020-03-05习近平向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
- 2020-03-05习近平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
- 2020-03-05丁薛祥访问卢森堡并出席第二...
- 2020-03-05李强同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